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19的文章

下一個中國:到底是印度還是越南?

圖片
編輯| 楊瑞 作者 | 蔡雯娟 來源 | 天風證券家電團隊 作為家電分析師 , 是最能感受到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對於製造產業格局的影響,去印度還是去越南建廠,甚至是去墨西哥建廠,業內不少企業早已討論多年。 而最近半年,由於貿易戰因素的催化,所帶來的製造業焦慮症加深得更為嚴重。 許多上市公司都在考慮搬遷產能去東南亞,而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龍頭企業們,國際化佈局得則更早。 企業經營不是會計賬本上的數字計算, 勞動力成本優勢通常不是建廠的唯一決策要點,還要兼顧考量潛在內需市場發展、產業鏈配套、經商環境與政府支持政策,以及更為隱形的文化因素— —管理文化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輸出。 因此不難理解,為何近期同屬亞洲的印度與越南,很容易成為討論焦點。 很有幸,2017年的夏天我們有機會曾去過印度調研,站在2019年初,又增加了在越南胡志明市的經歷。 本文將從各國差異化的角度來分享我們對於印度和越南兩國的觀點,也歡迎探討兩國未來的可投資性。 0  1 核心觀點一: 內需角度,印度更為接近中國,而越南的發展路線更接近於下一個韓國? 消費品的潛在增長空間主要來自於人口基數規模與收入水平 。 從人口絕對總量角度來看,顯然, 只有印度符合“下一個中國” ,而越南的發展路徑更適合成為下一個韓國。 從收入水平來看,在沒有同比口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之下,我們先參考人均GDP這個數值。 從人均GDP數據上來看,越南接近於2006年時候的中國,印度則接近於2005年的中國,但這僅僅20%的數值差異似乎並不能反映出人們這兩個國家的感知上的巨大差異。 首先,我們認為, 印度內需市場更接近於歐盟,屬於看似統一的卻實質是由差異型子市場組成的聯合體。 由於印度的 聯邦制度, 印度各邦會說不一樣的語言,而語言造成的文化差異,造成企業的管理難度,這一點上與歐盟類似。 反過來看,秦始皇統一語言統一度量衡,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普及普通話這一基本國策,為創造統一大市場作出巨大貢獻! (註釋: 印度有14種官方語言 ,分別是:印地語、旁遮普語、古吉拉特語、邁蒂利語、孟加拉語、英語、烏爾都語、信德語、泰米爾語、卡納達語、梵語、泰盧固語、馬拉雅拉姆語、印度斯坦語。這些語言分屬不同種語系,對於當地人來說,跨邦甚至類似於出國,...